1平方米数字攀升的背后——动起来这才是现在最潮的生活方式

  行业新闻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8-10 13:19

 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,多年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民生之问。仅仅5年时间,宜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就从“十三五”期间的2.34平方米攀升到2024年底的3.32平方米,高于全国、全省平均水平。

  增量的背后,是宜昌持续加大投入,不断增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,持续激发全民健身热潮的生动写照。如何让全民健身“持久热”?记者就此展开深入调查。

  8月7日下午,走进伍家岗区张家坡社区睦邻广场健身苑,跃动的身影映入眼帘:孩子们在游乐设施上欢笑嬉戏,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,乒乓球爱好者们挥拍竞技……这个今年初建成投用的健身场地,已成为周边35个小区3000余户居民幸福感爆棚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

  “以前锻炼要去江边,现在家门口就有健身设施,方便太多了。”57岁的周时红和妻子正在体验双人浪板,两人对这项便民工程赞不绝口。

  73岁的胡学英则对太阳能双位健身车情有独钟:“显示屏能实时显示运动数据,我每天都要来蹬个半小时。”

  近年来,宜昌聚焦“健身去哪儿”“健身组织在哪”“如何健好身”等急难愁盼,将场地设施建在群众身边、将赛事活动办在群众身边、将科学健身指导送到群众身边,推动全民健身工作跃居全省前列。

  365官方网站 完美体育入口

  数据显示,全市现有体育场地12848个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.32平方米。同时,市县两级“一场两馆”工程已建29个,市级城市街道、社区体育设施实现100%覆盖,“15分钟健身圈”在城区社区全覆盖。

  220个全市体育社会组织、3500个全民健身站点,基本形成“体育总会+单项体育协会+社群体育协会+体育俱乐部+健身站点”的多元体育健身组织网络体系,周周有活动、月月有赛事,全民健身活动覆盖率达100%,激发着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。

  此外,全市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600人以上,目前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已达4.75名,通过多样活动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了有力指导。

  舞龙舞狮、广场舞、健身操等展演惊艳全场,体育舞蹈、健身气功、足球篮球等赛事精彩不断,射箭、飞盘、橄榄球等公益培训丰富多彩,场馆免费开放、健身趣味游戏、国民体质监测等备受欢迎。如今在宜昌,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,用动起来的热情和活力,拥抱健康“潮”生活。

  “这几年明显感觉到运动氛围更浓了,每天早晚来锻炼的人络绎不绝”,在宜昌滨江公园双亭广场附近的健身器材处,67岁市民周卫兵娴熟地玩着单杠、双杠,坚持锻炼20年的他见证着全民健身的崛起和火热。“很多健身场地没有单杠、双杠,希望像这样器材种类多的场地再增加一些。”

  年轻群体则有不同诉求。12岁女孩张梓月对自发电健身车爱不释手:“太好玩了,希望多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健身器材。”在市体育中心体育公园篮球场,15岁少年张藻梁挥汗如雨,“来打球的人非常多,有时来晚了只能轮番上阵。希望类似的公共篮球场再多一些。”

  “寒暑假期间,家附近的各学校田径场及运动器材能否对外开放,更好地方便我们运动。”“老旧小区改造后,小区新增了健身器材,但只有2-3种,能否多一些。”……走访中,市民在点赞宜昌全民健身火热发展的同时,也畅谈着各自的新期待。

  群众诉求反映出不同年龄、不同区域群众的多元化健身需求,也折射出宜昌全民健身工作亟待从“量”向“质”转变,从“有”向“优”提升。

  面对群众对全民健身的新期待、新要求,多位专家建言献策。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张岚建议,要推动形成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,如单个小区场地有限,可推行“小区联建”模式,合力打造“小而美”的多功能体育公园。还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,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常态化下沉社区。

  市政协委员雷佳说,面对公众日益高涨的健身需求,可通过增设场馆、丰富赛事、提升体验等多样形式推动全民健身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,使全民健身热潮常态化。

  倾听着群众呼声、专家建言,市文化和旅游局群众体育科相关负责人也热切回应着群众所盼:将全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“健康指数”。

  今后,该局将健全多元协同机制,针对资源分布不均、服务供给不足等,重点打造全龄友好、全域覆盖的全民健身新格局。同时,完善设施建管运维,推进县级全民健身中心改造升级,在乡镇街道布局综合性健身中心、社区健身广场及体育公园,构建城乡全覆盖设施网络。推进社会化运营,提升效益与水平。

  同时还将加大农村全民健身资源投入,结合农村实际需求建设适配设施,培育农村体育组织及带头人,推出奖补政策,鼓励各地举办社区运动会、“村BA”等多元特色赛事,激发农村健身热情,让农村居民便捷享受健身服务,促进区域均衡发展。更将深化体旅融合创新实践,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与目的地,以数智赋能,搭建集运动指导、场馆预订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平台,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。(记者时刚,通讯员张雅、陈莉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