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新加坡华侨银行游泳馆的记分牌定格在最后一刻,现场观众的欢呼声浪几乎掀翻屋顶。墨西哥选手奥斯马尔跪在跳台边,双手捂住脸,泪水从指缝间汹涌而出 —— 他刚刚以 529.55 分的总分,击败了中国跳水队的 双保险 王宗源和曹缘,为墨西哥赢得了史上首枚男子 3 米跳板世锦赛金牌。看台上,一位东方面孔的女性教练早已泣不成声。她摘下眼镜,用纸巾一遍遍擦拭着眼角,却怎么也挡不住泪水。这个被弟子们称为 第二个妈妈 的女人,正是从北京跳水队走出的马进。22 年前,她作为中国援外教练远赴墨西哥时,恐怕从未想过,自己会在异国他乡培养出能撼动 梦之队 的跳水名完美体育平台 完美网站将。
这场爆冷的胜利,像一块投入静水的巨石,在中国体育界激起层层涟漪。人们在为中国跳水队意外丢冠惋惜的同时,也开始重新审视:当我们的教练将先进理念带到世界各地,当曾经的 徒弟 变成今天的 对手,这究竟是挑战,还是竞技体育最动人的模样?
中国跳水队抵达新加坡时,带着几乎不可撼动的底气。作为称霸世界泳坛数十年的 梦之队,他们在过去 15 届世锦赛中拿下了 80% 以上的金牌,男子 3 米跳板更是被视为 免检项目—— 从熊倪到何冲,从秦凯到谢思埸,这个项目的冠军奖杯似乎总能稳稳落入中国选手手中。本次世锦赛,队伍派出的王宗源和曹缘堪称 王炸组合。24 岁的王宗源是东京奥运会冠军,刚刚在年初的世界杯上刷新了该项目的得分纪录;30 岁的曹缘则是跳水界的 多面手,既拿过 10 米台冠军,又在 3 米板项目上保持着世界级水准。赛前训练时,两人的六组动作成功率都稳定在 95% 以上,连外国教练都私下感叹:这金牌怕是提前刻上中国名字了。
决赛当天,新加坡的天气格外闷热,游泳馆内的空调却开得很足,看台上的观众穿着外套,跳水池边的运动员却只穿泳裤。第一个出场的曹缘显得有些紧张,他的招牌动作 107B(向前翻腾三周半屈体)出现了微小的水花,只拿到 79.50 分。紧随其后的王宗源则表现稳健,407C(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)得到 91.80 分,暂时领跑。
墨西哥选手奥斯马尔第四个出场,这个 26 岁的小伙子一亮相就引起了注意 —— 他的体型比亚洲选手更壮实,肌肉线条像古希腊雕塑般分明。当他完成 5156B(向前翻腾两周半转体三周屈体)时,整个游泳馆突然安静下来:身体在空中划出完美的弧线,入水时几乎没有水花,只有一道细微的白痕在水面一闪而过。
10 分! 裁判席上亮起的高分牌让解说员惊呼,97.50 分!这是到目前为止的最高分!
接下来的五轮比赛,成了意志力的较量。王宗源在第三轮出现失误,307C(反身翻腾三周半抱膝)入水角度偏了 5 度,只拿到 75.60 分;曹缘则在关键的第五轮出现节奏偏差,207C(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)的水花控制不如往常。而奥斯马尔像被注入了魔力,从 109C(向前翻腾四周半抱膝)到 405B(向内翻腾两周半屈体),每一跳都精准得像教科书,其中 109C 动作更是拿到了惊人的 102.60 分,这在男子 3 米板项目中极为罕见。
最后一轮跳完,大屏幕上的分数让所有人屏住呼吸:奥斯马尔 529.55 分,曹缘 522.70 分,王宗源 515.55 分。当裁判长宣布结果时,曹缘默默走到池边,用毛巾盖住了脸;王宗源则拍了拍对手的肩膀,转身走向更衣室,背影里藏着难以言说的失落。
中国跳水队主教练周继红在混合采访区脸色凝重:这不是技术问题,是心态。我们的队员太想赢了,反而没放开。 她顿了顿,目光投向远处欢呼的墨西哥队,当然,奥斯马尔确实表现得无懈可击,他配得上这个冠军。
马进的泪水里,藏着 22 年的风雨兼程。1972 年出生的她,12 岁进入北京跳水队,曾与伏明霞同场训练。那时候我不算最有天赋的,但教练说我特别能吃苦。 马进后来在采访中回忆,每天 400 次的陆上模仿训练,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。20 岁那年,膝盖的严重伤病终结了马进的运动员生涯。她没有离开跳水界,而是拿起教鞭,成为北京队的青年教练。当运动员时没拿过世界冠军,就想培养出世界冠军。 这个念头,成了她后来远赴重洋的初心。
2003 年,中国体育总局启动援外教练项目,墨西哥跳水队急需技术指导。当时 31 岁的马进几乎没有犹豫:我英语不好,对墨西哥一无所知,但想到能把中国的训练方法带出去,就觉得很有意义。 出发前,她把所有的训练笔记翻译成英文,足足整理了三大箱。
初到墨西哥城的日子,比想象中更艰难。语言不通,她就用手势比划着教学;饮食不习惯,每天靠面包和泡面充饥;训练条件简陋,跳水池的水质经常不达标,她就带着队员们先清理泳池再训练。最让她头疼的是队员们的基础 —— 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压水花技术都没掌握,有人甚至怕水。
马教练一来就给我们立下规矩:每天早上 6 点训练,晚上 8 点总结,风雨无阻。 奥斯马尔的师兄、前墨西哥国家队队员加西亚回忆,她会拿着摄像机拍下每一跳,一帧帧分析动作,连脚趾的角度都不放过。马进把中国跳水的 魔鬼训练法 带到了墨西哥:陆上模仿跳每天不少于 300 次,水上跳每组动作必须成功 10 次才能休息,每周加练两次体能。有队员受不了这种强度,哭着找家长投诉,马进就一个个家访,用翻译软件耐心解释:现在多流汗,比赛少流泪。
为了让队员理解 压水花 的精髓,她想出了独特的办法 —— 让孩子们把手掌并拢,反复练习 入水 的瞬间姿势,直到吃饭时都保持着这个动作;为了纠正空中姿态,她在跳台边拉上绳子,让队员们练习 穿越障碍,培养空间感。这些源自中国跳水队的训练妙招,渐渐在墨西哥队开花结果。
2010 年,马进带领的队员首次闯入世锦赛决赛;2016 年里约奥运会,墨西哥队获得女子 10 米台铜牌;2024 年巴黎奥运会,奥斯马尔拿到男子 3 米板银牌。每一次突破,马进都会给北京的家人打电话报喜,电话那头,母亲总叮嘱她: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,要把好技术教给人家。
奥斯马尔第一次见到马进时,还是个体重超标的 12 岁少年。我那时候太胖了,跳起来像块石头砸进水里。 他后来笑着说,当时队友都叫他 小胖子,没人觉得他能练跳水。
马进却看中了这个孩子的爆发力。他的腿部力量特别好,只是不会控制。 她给奥斯马尔制定了特殊计划:每天额外加练 2 小时的减脂训练,从跑步到游泳,从核心力量到柔韧性。为了让他坚持下来,马进每天陪着他训练,还亲手做低热量的中国菜给他补充营养。
马教练会记得每个队员的生日,知道谁喜欢吃巧克力,谁对花粉过敏。 奥斯马尔说,16 岁那年他父亲去世,自己一度想放弃跳水,是马进陪在他身边,她告诉我, 人生就像跳水,就算摔得再狠,也要重新站起来 。
在技术打磨上,马进既坚持中国的 精细派 传统,又结合墨西哥选手的特点创新。她发现欧美运动员的力量优势适合高难度动作,便大胆为奥斯马尔增加动作难度,同时用中国的训练方法提升稳定性。比如 109C 这个动作,很多外国选手能完成但不稳定,我们就分解成 20 个步骤,逐个攻克。
2022 年的一次训练中,奥斯马尔在练习 5156B 时颈部受伤,躺了整整三个月。马进每天去医院看望他,带他做康复训练,还给他讲中国运动员带伤作战的故事。她给我看了很多中国跳水队的训练视频,告诉我 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受伤,而是受伤后依然能站起来 。
这次世锦赛夺冠后,奥斯马尔在颁奖仪式上特意走到马进面前,深深鞠了一躬,用中文说:谢谢妈妈。 这个他练了很久的词语,让马进瞬间泪崩。从 12 岁到 26 岁,他跟着我练了 14 年,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。 马进在赛后采访中哽咽着说,看到他站在最高领奖台,比我自己拿冠军还开心。
墨西哥队的爆冷夺冠,在中国引发了热议。有人惋惜 梦之队 的失利,也有人为马进而骄傲:中国教练培养出的选手拿了冠军,这也是中国的骄傲。
这种复杂的情感背后,是对竞技体育本质的重新思考。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,中国就向 100 多个国家派遣了数千名体育援外教练,从乒乓球到跳水,从体操到排球,他们像种子一样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。曾培养出尼日利亚乒乓球名将阿鲁纳的中国教练刘燚说:体育没有国界,我们带去的不只是技术,还有拼搏精神。
中国跳水队的 霸主地位,也正是在这种交流中不断巩固。有对手才能进步。 周继红在总结本次世锦赛时说,过去我们可能太习惯赢了,但这次失利提醒我们:世界跳水的整体水平在提高,我们必须更加努力。
事实上,中国跳水队一直欢迎外国选手来华训练。每年的 中国跳水公开赛,都会邀请各国选手与中国队合练,共享训练资源。马进教练经常给我们发墨西哥队的训练视频,我们也会分享最新的技术研究。 王宗源在接受采访时说,虽然赛场上是对手,但私下里我们互相学习。
这种开放的姿态,让中国跳水始终保持着活力。从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周继红夺得首金,到如今全红婵、陈芋汐等年轻选手的崛起,中国跳水队的长盛不衰,恰恰在于不惧怕竞争,甚至主动培养竞争。正如前跳水奥运冠军熊倪所说:一家独大不是好事,当全世界都能在跳水项目上展现高水平,这项运动才会更有魅力。
新加坡世锦赛的泳池早已平静,但马进和奥斯马尔的故事还在继续。回到墨西哥后,他们受到了总统的接见,马进被授予 国家荣誉勋章—— 这是墨西哥首次将该荣誉颁发给外国体育教练。
在颁奖仪式上,马进说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线 年前,我带着中国的跳水技术来到墨西哥;今天,我带着墨西哥的友谊回到世界。跳水让我们跨越了国界、语言和文化,这才是体育最伟大的力量。
与此同时,中国跳水队已经投入到新的训练中。王宗源在训练日记里写道:输给奥斯马尔不是坏事,他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。下一次,我要靠实力赢回来。 这种不服输的劲头,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。
或许,我们不必纠结于一块金牌的归属。当中国教练在墨西哥的泳池边指导弟子,当外国选手在中国的训练馆里学习技术,当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在赛场上互相拥抱,这本身就是对 更快、更高、更强 —— 更团结 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诠释。
就像马进说的:金牌只有一块,但体育精神可以属于每一个人。 在新加坡的那个夜晚,泳池里溅起的不只是水花,还有跨越国界的友谊与尊重。这,或许比任何一块金牌都更有价值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